1·80火龙复古


你不够成功,不见得是因为你不够奋斗,而是因为别人比你更加奋斗——并且,当大家都足够奋斗的时候,是否有理想的回报,就越来越取决于其他因素,领导是否正确决策,你的人脉资源如何, 乃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运气,等等。

当然,你可以说,只要你比90%的人更努力,比99%的人更加努力,更加奋斗,那你成功的几率就是比别人大。

这话不假,从个人的角度的来讲,越想成功、想做到越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就越需要奋斗。

但把视野放到整个社会上,我们必须得承认,在攀爬“成功”这座峭壁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人摔下来。

一个个检视,会发现各有各的弱点,有的人软弱,有的人缺乏恒心,有的人缺乏执行力,有的人就是运气不好……甚至,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一开始就在山底,连攀爬的意愿都没有。

有可能是开始就缺乏信心,有可能是人生就没有太高的目标,也可能是人生的兴趣就不在奋斗和成功上。

还有一种可能,不愿意冒“奋斗”的风险。

是的,不是所有的“奋斗者”都具备义无反顾去奋斗的条件:狼性老板可以全情投入不眠不休的工作,其他杂事高价雇人解决,年末休假与家人一起去欧洲旅游休假;但很多员工要经历上下班的跋涉,要肩负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也难以补偿因工作而牺牲的陪伴家人的时间。

另外,普通员工抵抗风险的能力与老板们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总之,作为“不奋斗者”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理想的日常,即便是无奈的。

奋斗者该得到赞扬,但“不奋斗者”也需要自己的心灵鸡汤没法说,一个不断强烈传递“奋斗”信号的社会,有什么不好。

毕竟,这个世界不止有我们一个社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拥有“奋斗”的民族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奋斗者,应该得到赞扬。

然而,在强调“奋斗”的同时,这个社会也有必要承认,那些曾经奋斗过但却失败从而放弃的人,或打从一开始就不追求成功的人,并不应该受到指责。

作为“不奋斗”的庸众并不可耻,这也是一种自我选择,你可以说这种选择没志气,但没准是看明白二八定律之后的冷静判断呢?硅谷也有加班文化,一些人把工作狂标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贩卖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成功学,称没有比创业更崇高的使命,还说要取得成功,必须愿意放弃一切。

对于这种加班狂热,在美国是有人警惕并进行纠偏的。

比如,一些学者会去研究这种加班文化到底是否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彭卡韦尔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就宣称,一周工作超过56个小时几乎不会带来生产率的增加。

媒体则会深究一些受加班文化影响的悲剧事件,当Uber工程师约瑟夫·托马斯自杀后,其遗孀将其归咎于公司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的拼命文化,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甚至于,有企业家专门为“不奋斗者”出头。

据报道,有一家已经在盈利的软件公司,雇佣了56名员工。

每周的工作时间上限为40小时,夏季削减到3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