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激情※单职业


身处和平年代的他在新兵营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感悟出新时代军人不只是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更应在细节处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行动中代号被称作“南开鸟”的董旭东将自己在新兵营的经历总结为三个关键词:责任、自律、坚持。

军人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军人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也要从生活细节之处体现素质;坚持挑战自己,不断挑战极限,把每一个极限变成新的起点。

“当个好兵”是董旭东新阶段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入伍是指部队每年从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义务兵。

201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入伍人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短短四年大学参军报名人数从20万增加到107万。

截至8月21日,2017年全国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总人数已达107.8万,比2016年同期增加5.7万人,增幅为5.58%。

2018年,这两个数字再次实现“双增长”,越来越多大学生把投身国防、报效祖国作为青春选择和价值追求。

毕业于南开大学后立刻参军入伍的王晗将军人作为一种职业选择,立志在军营的反复淬炼中打磨性子,去掉浮躁,百炼成钢。

从大学生涯到军旅生涯,南开的“公能”精神深深铭刻心。

有人问,和平年代当兵的意义在哪?“开始认为就是锻炼自己,到了部队之后发现,你会不自觉地融入那种保家卫国、献身国防的浓厚氛围和强烈感情之中,平时苦练兵,战时能打赢,就是爱国,就是公能。

乌兰牧骑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2017年10月9日,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的成长和进步。

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支特殊的文艺工作队伍上。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

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如是写到。

他还在信中勉励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乌兰牧骑是活跃于内蒙古草原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被农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

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关于建立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就这样开始形成了,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

1957年6月17日,乌兰牧骑宣告成立。

苏尼特正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

乌力陶克陶、翁格日勒、桑杰多吉、刘殿如、额尔敦毕力格、荷花、娜仁图雅、伊兰等人组成了最初的乌兰牧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