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零零火龙


作为“不奋斗”的庸众并不可耻,这也是一种自我选择,你可以说这种选择没志气,但没准是看明白二八定律之后的冷静判断呢?硅谷也有加班文化,一些人把工作狂标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贩卖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成功学,称没有比创业更崇高的使命,还说要取得成功,必须愿意放弃一切。

对于这种加班狂热,在美国是有人警惕并进行纠偏的。

比如,一些学者会去研究这种加班文化到底是否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彭卡韦尔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就宣称,一周工作超过56个小时几乎不会带来生产率的增加。

媒体则会深究一些受加班文化影响的悲剧事件,当Uber工程师约瑟夫·托马斯自杀后,其遗孀将其归咎于公司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的拼命文化,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甚至于,有企业家专门为“不奋斗者”出头。

据报道,有一家已经在盈利的软件公司,雇佣了56名员工。

每周的工作时间上限为40小时,夏季削减到32小时。

老板戴维·海涅迈尔·汉森还出了两本谴责工作狂的书来宣扬他们的理念。

汉森称,“看到人们在创业的祭坛上被要求放弃假期、睡眠、青春、家庭和伦理”,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他还举办研讨会,发表了很多公开演讲。

戴维·海涅迈尔·汉森撰写的《平静的公司》,宣扬不要求员工拼搏也能经营好企业。

那么,在中国,谁来为“不奋斗者”出头呢?有没有哪位大佬出来说说,“不奋斗者”也有留在大公司的权利呢?甚至站出来重新定义一下,给按时上下班的人摘掉“不奋斗”的帽子呢?中国的“不奋斗者”们,面临的压力太大,他们太需要这碗鸡汤了。

这两天,最火的词莫过于:996!“996”是一群程序员用来描述自己工作时间的词汇——每天工作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

最近,一些互联网大佬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马云就多次谈及“996工作制”,他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原因在于“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刘强东说,我做到8116+8完全没有问题(8116+8指周一到周六6天,从早8点工作到晚11点再加上周日工作8个小时),并称,混日子的人不是兄弟!互联网从业人员之外,不少群体的工作常态也是如此。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有网友这样形容媒体从业者的状态。

医务工作者也是超负荷运转,经常值夜班,白天可能还有门诊。

对不少科研工作者来说,996是“低配”,711(早11点到晚11点、每周工作7天)才是常态。

类似“996”这样的工作节奏,在基层十分普遍,基层干部的“996”,也叫“五+二”“白+黑”。

有人支持“996”,也有人对“996”不满和吐槽。

我们崇尚奋斗,需要奋斗,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从梦想改变命运的个体,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负重前行的企业,再到我们这个正在复兴冲刺的民族,实现美好的生活,都需要奋斗精神、需要艰辛劳动。

可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提升自我。

从这一层面看,“996”式的奋斗剥夺了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

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聚焦在了一个词:奋斗。

认清三个误区,破除“伪奋斗”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奋斗?怎样的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厘清三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