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一区


Paulson 上百亿美金的利润,绝非运气跟偶然,而是步步为营运筹帷幄的过程。

这次史上最大的做空,其实可以从一张简单的图表开始说起。

2. 一张价值 200 亿美金的图表在次贷危机之前,John Paulson 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对冲基金经理,长期游离于华尔街之外,他接近 40 岁才成立自己的基金,经过 10 年的跌跌撞撞,2003 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 15 亿美元,论规模只能算是无名之辈。

Paulson 身上也很难看出对冲基金大佬的影子,他出差坐经济舱、调研坐最后排、向上市公司提问时毕恭毕敬,45 岁第一次结婚,对象是自己的女助手。

无论是与众多华尔街少年得志的俊才相比,还是与住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镇上的对冲基金大佬相比,Paulson 都看起来默默无闻。

跟 Steve Eisman 长期浸淫在次级抵押债券行业中不同,Paulson 的基金公司前期主要做并购交易,对房地产几乎没有涉猎,在他的老朋友 Paolo Pellegrini 给他打那个求职电话之前,Paulson 对房地产泡沫的理解,仅限于在房价飞涨的 2004 年将自己在南安普顿的房子卖掉,改成租房住。

Paolo Pellegrini 是 John Paulson 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个人经历曲折。

在入职 Paulson&Co.之前,Pellegrini 已经两次离婚两次被解雇了,除了离婚得来的 30 万美元,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Paulson 只能提供给他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他仍然感激不尽,每天起早贪黑,跟比他小 20 岁的同事一样在格子间里做着分析和研究。

在 2004 年的 10 月,Pellegrini 在走廊里拦下了 Paulson,第一次向他建议,用一个叫做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的完美工具,来做空美国房地产。

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人,任何一次重注,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确定性和收益比。

对于前者,需要扎实严格的基本面分析,对于后者,需要考量时机与工具。

美国房地产价格,自大萧条以来就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下跌过,“房价永远涨”深入人心(听起来很耳熟?),在次贷危机之前,很少有人敢去说美国房价会跌,遑论下重注去做空它。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Pellegrini 和同事一起做了大量基础的研究,最终汇总的结果就是一张简单的图表:自 1975 年以来剔除通胀的美国房价指数。

Pellegrini 发现,在 1975 年到 2000 年,剔除通胀之后,房价年度增长只有 1.4%,但在接下来的五年,每年的涨幅却在 7%,如果重新回到趋势线,房价可能的调整幅度最大可以到 40%。

这一张图,奠定了 Paulson&Co.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依据。

Paulson 视这张图表为他的“罗塞塔石碑”,以至于打印出来整天像珍宝一样给展示给他的客户看(当然是在做空结束之后)。

美国房价指数(自 1970 年)上图是美国房价自 1970 年以来的走势图,蓝色的线是未剔除通胀,红色的线是剔除通胀,趋势非常明显。

这张价值连城的图表,所需要的数据并不高深,相信在次贷之前,有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曾经画出并凝视过这张图。

著名畅销书《非理性繁荣》在 2005 年 2 月的修订版中,给出了充分的数据,对房价在 2000 年后的跳升做了明确的警示,但太多人屈从于趋势,而失去了常识。

连美联储的主席 Ben Bernanke,在公开场合直接声称,"We've never had a decline in house prices on a nationwide basis."(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

要知道,Ben Bernanke 可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站在最高宏观管理者的位置,理应窥全豹而察风险,但他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抵押贷款公司利益驱动下的贷款滥放、民众的激进地加杠杆、华尔街投行疯狂的打包交易、评级机构的睁眼闭眼,了解的仍然不够多,最终出现了误判。

在国内,很多人将央行行长的讲话奉为金科玉律,例如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债务违约和银行坏账的比率、债转股背后的风控等等,央行站在宏观角度能够看到的东西只是整个图景的一部分,肯定会有偏差甚至错误,毫不质疑全盘接受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房价不会跌,逻辑是对的!上述那张被誉为“价值 200 亿美金”的图表背后,是一个 48 岁的“老”分析师不分昼夜地对学术、政府文献和市场数据做基础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反观国内很多机构的分析师,上了 35 岁基本上就不做研究,依靠实习生和卖方的研究报告,对比意味强烈。

同一张图表,在懂的人手中价值连城,在不懂的人手中则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