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冰雪 》


作为本报“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打头阵”的报道,选题势必要反映在当地具有先导和引领意义,并在全省占据相对优势的产业。

地上基本无山水、地下基本无矿藏,廊坊发展经济的优势何在、底气何在?细细梳理近年来到访最多的企业,一根主线清晰起来:润泽、华为、京东撑起大数据产业的廊坊版图;维信诺AMOLED、京东方、翌光填补新型显示产业的河北空白;安川都林、美国ATI、汇天威引领人工智能的行业新风……“大智移云”——这是廊坊作为首位产业大力培植的新兴领域。

抓“活鱼”,脚力是根基。

从凤河之南到运河东岸,从龙河之滨到永定河畔……历经十余天,我们踏访廊坊多个县(市、区),深切感受到“大智移云”产业从无到有、由少聚多。

尤其对比前几年,“云”上廊坊如今已呈爆发之势。

谋深度、拓广度,脑力是关键。

循着“大智移云”在廊坊的发展路径,我们的采访半径也在不断扩展——从农业应用到企业管理、从教学培训到医疗服务,“大智移云”逐渐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由此,我们也总结出“大智移云”在廊坊的最新发展阶段,即“百业腾云”。

讲好故事,笔力是功夫。

如何让虚无缥缈的“云”上故事明白易懂?如何让“云”上廊坊更加深入人心?从日常最熟悉的场景讲起:戴上AR智能眼镜可以自助旅游;手机上下载app,可以就诊取药;货车装上“云平台”,就可为司机提供行车提示……从今夕的强烈对比讲起:廊坊开发区楼庄路,曾经是一片沙荒地,如今崛起了城市的新地标——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见证了廊坊首家大数据企业的十年创业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逢廊坊建市30载。

廊坊的“大智移云”产业发展之路,正是新时代河北工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的一个缩影。

从几年前初次接触“云”的概念,到一次次走进“云”企业、深挖“云”产业,凭借不断增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们将这一让很多人感觉“云里雾里”的新兴产业,如剥丝抽茧般层层呈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可感,落地入心。

千万里追寻好故事□记者 张怀琛提起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许多人并不陌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到底是群怎样“有个性”的年轻人?为何非要把人生“定位”在遥远的西部?他们后悔过吗?带着好奇和疑惑,我与同事飞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走近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寻找答案。

不迈动脚力,很难体会离家5000公里意味着什么。

搭高铁、倒飞机,我们乘最快的交通工具依然用了2天才抵达且末。

而19年前,侯朝茹等保定学院首批西部支教毕业生初来时,在路上颠簸了5天4夜。

采访中,老师们谈及远方的家时总会语塞,“没赶上见娘最后一面”“父亲得病都是事后才知道”“家里的大小事都帮不上忙”……距离并不总是“美”,有时也是亏欠、心酸和无奈。

不开动眼力,很难发现奋斗在戈壁荒漠的苦乐酸甜。

因天气干燥、用嗓过度,荀轶娜刚站上讲台3个多月嗓子就坏了,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辛忠起身上长了红色斑块,只能靠冲洗身体缓解症状。

我问,这样损耗身体的付出是否值得?他们答,当一批又一批各族孩子走出沙漠,那种人生价值的巨大成就感是在北京上海挣多少年薪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