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激情无限刀


一个普通老百姓,而且是投奔了美国、喜欢美国的自由和便利的中国老百姓,这么忠心地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父亲的一生,认为父亲被随意剥夺财产、被剥夺自由,是罪有应得——就凭他们美国人的小脑袋瓜,是装不下这么复杂的逻辑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所有的社会问题既然存在了,那它就是对了,我就要帮它合理化,而且它应该继续存在下去。

史明智是美国广播媒体Marketplace派驻中国的记者,早在1996年,史明智就作为和平队志愿者,来到了四川自贡了;他结识了同在和平队的何伟(Peter Hessler,《江城》《甲骨文》《中国游记》等书作者)和梅英东(Michael Meyer,《东北游记》作者),这些“和平队作家”们的写作思路都是:重视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故事。

碰巧,这些书我都读过。

这些书里的中国,常常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固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我想补充一点:主要还是历史的进程。

3/3其实,认可个人奋斗和个人努力,那是在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之后才出现的。

早个三四十年,你像书里写的王明那样“个人奋斗”、努力开工厂试试看?没收全部资产、劳改二十年算是轻的了。

这一代人,是政治经济运动的实验品,很多人的生活曾被彻底摧毁。

大家求安稳、听从组织安排很多年之后,一夜之间,他们遵循的规则也被改写了。

现实的一个例子是,今年一月,新闻曾报导,唐山撤销周边收费站闹起过不少纠纷,视频记录下来收费站工作人员激动的反对声音:“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岁,啥也不会,你不能不要我。

”当时,这些人在网上遭到群嘲。

不就是因为你年龄不小了,不学无术,什么都不会,所以才被遣散的吗?这些人把自己定位为废物,你们(收费站)不养我,我就会饿死,所以你必须养我。

但如果了解时代背景,就明白不能全怪他们。

在计划经济、国企强势的时代里,这些收费站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岗位之一,甚至值得花十万二十万买个编制挤进去。

你再高的学历、再努力奋斗,也不如人家在一个编制上躺着舒服、光荣、自豪。

他们当时选择体制,是最合乎理性的。

谁知道,忽然有一天,历史进程拐了个弯,以前的标准全作废,你们自己奋斗、自求多福吧。

这就像嘲笑二十年前的下岗工人为什么没有能耐一样,何不食肉糜了。

工人吃香的那个年代里,服从,当好一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没头脑的螺丝钉,是最正确的;不这么做的人,不是被投机倒把罪了,就是各种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