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月微变


他们并不清楚,目标的作用非常大,它将为选择提供了坚实、明确的方向,它使我们在逆境中也不容易放弃,也让我们减少厌烦感,增加成就感。

更为重要的是,目标能使我们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确定目标需要突破局限。

局限是“砍柴的以为皇帝挑的是金扁担”。

白马的目标是拉玄奘大师到西天取经,而磨坊里的驴子把不断重复在原地拉磨视为目标,它们各自的见闻和视野自然也就差异很大了。

因此,设定更高的目标,同样也能让我们的突破局限,提升格局。

面对已经确定的目标,我们需要使命必达的信念,而不是尽心而已、尽力而为。

无可退路、没有理由之时的选择才是真正的决策。

使命必达是《致加西亚的信》中的送信人罗文历经艰难险阻的行动,也是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

其次,需要努力追求平衡与充分的发展。

在这个转型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们需要和乡下社会底层的宗亲保持热络以维系情感,我们还得和学术专家教授学者攀谈以增长见识,我们也要和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企业家高管交心以提升价值。

在和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让我们体会到多元化带来的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变换频率寻找最合适的沟通语言及方式。

与他们互动交流,我们期待着一个确切、肯定的答案,以此来消除心中的模糊与不确定性。

然而,我们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开始处于分裂的位态,自我认定的身份感明显不足,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我们发现以下的一些事实:底层人关注运气的成分远多于主观的改变。

大部分的平庸者仍然信奉勤奋胜过一切,难以理解方向远比努力重要。

那些准中产阶层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他们对过程如履薄冰,对结果如临深渊。

我们想把不同阶层的人当作镜子,照出真实的自我,结果往往让我们失望。

因为我们发现,大家其实都在寻找事务的差异性,确定差异的成因;大家也在寻找事务的相同性,确定内在的根本。

我们惊讶地发现,人类永远做着相同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想做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惊喜地发现,成功的经验始终难觅,而失败的教训必有一条,那就是“相信并且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十九大的报告中,“不平衡不充分”这六个字已经概括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个体也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自身的不平衡不充分,意味着我们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著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过,我们每天忙碌和奋斗,都是在努力均衡地满足包括身体、头脑、心灵、灵魂这四样的需求,如果有一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很多人生的缺憾及混乱,也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我们俗称的“不成功”。

为了让个体得到均衡发展,史蒂芬·柯维认为,这四样的需求及其品质(对个体的素质要求)如下:身体—生存、生活下去—自律;头脑—学习成长与发展—愿景;心灵—希望得到被关爱—热情;良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良知。

而对于经营企业,面临着多元化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仍然可以按照“完整人”的思维进行思考,以便寻找到对应的成功关键因素,由此确定了企业领导者(包括高管)的四项职责:身体—自律—结构—整合体系;头脑—愿景—策略—探索航向;心灵—热情—实施—充分授权;灵魂—良知—文化—以身作则。